5月26日下午,“電影中的愛情”講座于我校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行,主講人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珠江電影學院院長,廣東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李學武教授,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傳播與傳媒學院院長趙維江教授、傳播與傳媒學院視頻傳播系主任程海濤副教授、副主任戴金玲副教授以及傳播與傳媒學院教師代表。受疫情影響,本次講座于線上線下同時舉行,教授的演講闡幽顯微、深入淺出,現場人數雖少,但頻頻掌聲雷動。
講座現場
“什么是愛情?”講座伊始,李學武教授便向大家提出了這一問題。她用生活中的愛情與電影中的愛情作比較,指出生活中的愛情是親密關系;而電影中的愛情是兩人沖破重重阻礙,以生或死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過程。
她表示從人體結構的角度而言,愛情作為最基本的情緒性的內容,是與我們的間腦和大腦的邊緣系統有關,在漫長的演化之中為了讓人類繁衍下去產生的本能。而人之所以會心痛,是因為大腦處理失戀的部分和處理口渴、饑餓的部分是一樣的,因此我們不能忍受失戀的痛苦,正如無法克服口渴與饑餓。最開始的愛情可能是嬰兒對母親的愛,愛也很常見,如喂食的野貓的主動親近,這時人們會感到自己能給予別的生命一些東西,從而產生強大的愉悅感。因此李學武教授指出,生活中的愛情是十分復雜的。
在李學武教授看來,電影中的愛情相對生活來說比較簡單,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沖破家族的世仇、泰坦尼克號的主人公沖破階級障礙,所有的愛情電影都是以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為結局,而不考慮彈幕拉上后的柴米油鹽磕磕碰碰。
李學武教授發表演講
李學武教授指出,愛情一般由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兩種模式產生。日本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61.1%的男性與50.6%的女性經歷過一見鐘情,也就是說每三個人就有兩人一見鐘情過。一見鐘情式的電影十分常見,李學武教授以侯曜導演的《西廂記》為例,分析了張生與崔鶯鶯的一見鐘情。教授指出一見鐘情的心理機制分為合適的人、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三方面。張生能追到崔鶯鶯與二人的相像性有關,兩人三觀相似、境遇相同,更何況崔鶯鶯完美符合張生的理想與抱負。二人在普陀寺中出現的愛情,教授指出這與逆反心理有關,人們在面臨失去的威脅時便更想得到,因此脫俗的寺廟對于二人而言恰恰是激生愛情合適的地點。除此之外,崔鶯鶯在當時已經屬于大齡剩女,她渴望結婚,以上種種使二人的一見鐘情變得順理成章。
李學武教授隨后以《風月俏佳人》以及《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男女主人公為例,提出了日久生情這一概念。日久生情與相愛的因素、共處的空間和人情關系模式三方面相關。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男主判斷出醫生的醫囑是錯誤的,這便是相愛的因素中的能力認同,人們一般會欣賞具有超凡能力或學識的人?!讹L月俏佳人》中,二人的身份差別較大,劇作者為二人設立了一個共處的空間,由于男主工作需要和女主的經濟需要,二人建立了強力的契約關系,為二人的相愛提供了條件。
提問互動環節
在提問互動環節中,關于電影中的愛情與生活中的愛情是否相通這一問題,李學武教授表示二者相通又不相通,電影只談到兩人相愛為止,是正處于最美好的時間,而生活中的愛情存在時間不長,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有溫情的時刻,但依然以柴米油鹽為主,因此生活與電影的差別非常大。
最后趙維江院長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他首先對李學武教授來到我校以及對我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出的貢獻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其次趙維江院長表示,李學武教授是專業修養與藝術創作方面都有著很高水平的學者,將電影中的愛情這一難題講的頭頭是道、分條縷析、層層剝絲,給了大家很大啟發。趙維江院長指出,將創作與生活相結合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創作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對人情的洞察和對人性的洞視,藝術創作的提升需要加強理論修養和關心社會民生。
趙維江院長發表總結
“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突破人與人之間分離障礙的能力,一種把人與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而且愛是給予,在給予之中我們才能體會到強大和富有,我們增強了我們的生命力,然后我們增強了我們的潛能。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感覺到了至高無上的快樂?!敝v座的最后,李學武教授以弗洛姆的愛的理論為結語結束了本次講座。
(圖文/傳播與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黨晉云)
上一條:廣州華商學院2021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校內評議會順利舉行
下一條:青年教師如何做好科研——中山大學毛蘊詩教授與青年教師座談